百尺竿头,如何作为?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一年来,全国上下学习塞罕坝,塞罕坝林场没有停下脚步。
荣誉众多 无林可造
一年来,塞罕坝获得关注无数,获得奖项无数,得到国内外一致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塞罕坝建设者颁发了“地球卫士奖”。面对众多荣誉,塞罕坝人感到自豪,也能理性看待。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说:“出名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们不能丢。”
目前,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2万亩。这意味着,在塞罕坝已很难开展大规模造林。塞罕坝人不停步,硬是向40度的石质阳坡开战。坡太陡,就靠人一趟一趟把树苗背上山,通过人抬马驮、挖石换土、保水覆膜、栽植大规格容器苗等措施,最终将1万多亩的攻坚造林任务完成,且成活率高达95%。至此,全场石质荒山基本全部实现绿化。1.1万亩的新造林换来将近1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
经历过造林大场面的塞罕坝人并不轻看这1.1万亩林子。刘海莹说:“每一亩林地,都能发挥各自的效益。”目前,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接近86%的饱和值,除去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等区域,已无林可造。
抚育增多 灾损很少
栽树减少,无林可造,下一步林场向何处去?
刘海莹说:“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上,要让林子更美,综合效益更高。”今年上半年,林场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目标,坚持做“减法”,进一步压缩皆伐面积,降低林木采伐量和消耗蓄积;同时,根据生态区位、森林类型和经营状况,持续加大科学营林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森林抚育、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等项目,保证了森林总面积不降低和森林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林场已完成2017年度中幼林抚育8万亩,定向目标抚育3669亩。
守住绿水青山,始终是塞罕坝的头等大事。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
一年来,林场以森林防火工作为重点,积极做好安全综合管理。在硬件方面,林场加装了林火视频监测系统、红外探火雷达、雷电预警监测系统,购置了7台水灭运兵车、5台水罐消防车,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也进一步完善。在防火紧要期,全场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守山头、把路口、守坟头,确保每一处重点区域有人监管。今年上半年,全场实现无火情、无火灾、无防扑火安全事故。
防火之外,防虫亦是重点。根据去年秋季的调查预测,今年塞罕坝落叶松尺蛾病虫害将达16万亩。林场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今年5月18日,更是动用两架直升机开展飞防,喷洒药剂面积超过12万亩。今年上半年,森林有害生物防治22.2万亩,虫口减退率达到94.6%。
路径创新 发展看好
“美丽高岭”声名远扬,带火了这里的生态旅游。
塞罕坝最不缺的是绿色。这里有森林、草甸、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最常见的是蓝天、白云和飞鸟。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塞罕坝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据测算,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达到206亿元。
目前,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林场苗木、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收入已占林场总收入的50%以上。
一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塞罕坝建设,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积极推动塞罕坝生态旅游、林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在省林业厅主持下,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2017-203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多个规划。
林场科学分析承载力,严格控制新建旅游景点及设施的数量规模,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对旅游景点进行提档升级,完成了塞罕坝森林小镇改造提升等工程。改造后的小镇与塞罕坝林区浑然一体,沿街商铺、宾馆井然有序,大大提升了塞罕城区的品味和形象。
塞罕坝的生态价值还有新的体现方式。
今年8月7日,塞罕坝林场造林碳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首笔交易,共计交易3.6万吨,每吨碳汇量交易价格25元。塞罕坝首批森林碳汇项目计入期为30年,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若林场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全部实现交易,预计经济收益可超亿元。